根据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本学期学院积极组织教职工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使广大教师统一了思想,加深了对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特色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认识,澄清了过去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更新,这为我们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下面我把大外部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对大学英语课程价值的再认识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向各在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一、大学英语课程性质与定位的再认识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定位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二、大学英语课程“双重性”的理解
在过去的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关注最多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最终是看考试究竟能得多少分,这都是急功近利的知识本位教学思想,只重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
大学英语课程就工具性而言,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可以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与途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载体与灵魂。只有明确了“双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既注重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其人生积淀,增强文化底蕴,端正价值观与世界观,又注意到必要的知识技能(听说读写)学习,使二者合一,高度统一。
三、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就省内而言,我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处于领先地位,所取得教学成果有目共睹。我们从大外教师在省内外教学大赛中频传捷报、学生在全国各类英语竞赛中频频获奖以及四六级通过率显著提升等方面便可见一斑。但必须承认的是,我校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尤其是口头交际能力,与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的师资力量还很不足,目前大外部拥有专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讲师56人,1名博士,在读博士2名。但是,大外部每年却要承担全校11000多本科生和1500多硕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任务。师生比达1:183,平均每人每周课时达14节。教师工作量非常繁重,难以找到明确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产出难,科研压力很大,职称结构不均衡。因此,加快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改变队伍职称结构失衡等问题已迫在眉睫。
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不少问题,如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学术英语表达力差、很多学生经过多年学习,仍不能熟练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口头交流时对方讲的听不懂,自己讲时又难以表达准确,写作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和学习策略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挖掘、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英语教学多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以培养学习者应用能力的教学法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不能很好地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进入电子传媒、网络时代后,新的学习方式,如慕课(MOOCs)等网络学习对传统的、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另外,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学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投入不足,与兄弟院校相比差距很大。众所周知,教学资源是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拓展学习空间、支持课程管理等提供的直接教学条件,也是帮助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提供的显性或隐性教学材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服务支持系统。所以,一流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在此, 我们呼吁学校加大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投入,不断改善我们的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以确保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实行以及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举措
面对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指南》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何让大学英语教学服务于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如何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大学英语多元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秉持“注重需求,创新教学,突出应用,强化能力,”的改革理念,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打破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课时平均分配等传统思维,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能,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满足学生在今后应试、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对英语的个性需求,把大学英语建设成学生在校时真心喜欢、毕业后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改革措施
1. 分类、分层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新方向应是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需要、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不同学期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打破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课时平均分配等传统思维,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能。为此,从2016级新生开始,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四个层次级别教学(预备级、一级、二级、三级),分层管理,分类教学,分别指导。为此,我们提出了“一课多纲”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尝试走内容驱动的教学路子,其核心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采用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大纲,使学生除学习语言本身外,还能获得必要的专业内容知识和学术能力,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因此,“一课多纲 ”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内涵建设阶段的一次尝试。
2.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将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
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需求,根据各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和特色及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和语言水平设置课程,在保证四级通过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课程内容从通用英语向EAP(学术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转变。通过学术英语交流技能:如听讲座、做笔记、阅读专业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和课程论文、陈述交流研究成果和参加学术讨论等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彰显其多元化 (工具性和人文性)、 多层次 (基础、提高、发展)、个性化 (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特点。
3.教学方法及要求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顼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活动实现由“教 ”向“学”的转变,使教学过程实现由关注“教的目的”向关注“学的需要”转变,形成以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教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 向“主动学习”转变。
4. 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努力挖掘隐形资源生成“双性”精彩课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更得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以文“化”人,使人“文”化的目的与境界。
5. 课程评价
我们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将评价焦点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展到参与状态、交往状态和情绪状态等方面,实现(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互评和自评);(2)评价形式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评价内容多元化:知识评价+能力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英语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我们勇于实践和创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改革之路,培养出